首頁>>社會化熱點>>
深刻理解構建發展新模式 要堅持“房住不炒”理念的內涵
- 時間:2024-03-22 09:19
- 來源:中國建設報
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陳 杰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。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日前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,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,在理念上要始終堅持“房子是用來住的、不是用來炒的”定位。可以看出,堅持“房住不炒”是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基本準則,離開了“房住不炒”,新發展模式也就無從談起。
毋庸置疑,“房住不炒”是住房居住屬性的體現,已根植于廣大居民的心中,成為統籌住房民生功能與發展功能,兼顧住房資源充分與均衡要求,加快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的指引。之所以房地產新發展模式需要始終堅持“房住不炒”理念,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個要點來理解:
首先,“炒”不只是個人投資炒房,更有一些地方政府“炒地”,資本無序擴張“炒錢”。“炒地”“炒錢”與“炒房”疊加,是房地產市場失衡的根源所在。房地產炒作的本質,是將本來用來“居住”的房子異化為投資工具、資產積累的工具。住房被炒作出來的未來資產增值預期不是實際居住需求所驅動,不僅影響了人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也讓樓市容易出現周期性失衡。炒作驅動的房地產開發投資,如沙灘之塔,貌似壯觀,但稍有沖擊,就會坍塌,并造成嚴重的連鎖反應和風險溢出。面對教訓,地方政府要善用和珍惜樓市調控自主權,著眼樓市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全局,始終把抑制炒房和不去炒地,作為分內之責。
其次,高質量發展所要求的經濟增長,不可能靠“炒房”炒出來,而應尊重規律,充分發揮房子“住”的功能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。當前,“房住”的潛力仍然很大,但需要挖掘,并以抑制“不炒”為前提。根據“七普”數據,我國城鎮存量住房建筑面積已經超過300多億平方米,每年就算2%的折舊補償,就需要新建6億多平方米住房。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,居民對好房子的需求越來越多,支付力也在穩步增加。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居住需求,激發潛在住房需求有序釋放,房地產發展既利民生又促增長的空間還很大。但是,一定要尊重基本規律尤其價值規律,不能讓房價因為炒作而脫離基本面和使用價值,導致房地產成為無根之萍。
最后,“房住不炒”是人房地錢要素資源的科學配置,其目標是實現“人人有房住,房子有人住,人人住好房”。良好的居住條件,是個人全面發展和提升能力的前提,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保障。“房住不炒”,更加需要實現“人、房、地、錢”的高效聯動,更迫切要求完善房屋從開發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。在供應方面,商品房開發、融資、銷售等基礎性制度需要加快改革完善,現房銷售需要有力有序推進。在使用方面,房屋體檢、養老金、保險等制度要加快建立。這些機制和制度一旦失去了“房住不炒”,就是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,新模式下的住房工作目標就不會實現。
友情鏈接
-
| 中國建筑
| 中國鐵建
| 中國建筑業協會
| 中國建造師
| 數字化企業
| 中國交通新聞
| 中國項目招標
| 中國基礎建設
| 建筑網
| 中國名企排行
| 山西建筑考試
| 中國城市網
| 中國建材市場網
| 中國工業新聞
| 綜合節電
| 中國新聞網
| 中國水利
| 中國日報網
| 中國南方電網
| 建材之家
| 城市交通網
| 中國工程網
| 中國港灣
| 中國路橋
| 全球貿易網
| 中國能源
| 國聯資源網
| 綠建之窗
| 魯班大學
| 一覽路橋網
| 中國鐵路
| 中國城鎮
| 五展六會
| 新型建材
| 蟲筑網
| 中國電建
| 中國質量
| BICES 2025
| 冶金工業
| 中國交建
| 中國中鐵
| 阿拉丁
| 河姆渡